寶壇鄉拉郎村野馬灘風景(羅城文廣體旅局供圖)
我的家鄉在寶壇鄉拉郎村,位于羅城的西北,緊靠九萬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每年秋天,當野馬灘旁的烏桕樹染上紅色,三三兩兩的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就會到拉郎村一賞這難得的景色,待紅葉落盡時,這個偏僻的村莊又歸于沉靜。
小時候,我眼里的世界只有兩個地方,家和廣東。家象征著貧窮,廣東代表富有,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村里的青壯年勞力紛紛南下務工,好兒郎,都去了遠方。偶有回時,成堆的“鄉村野娃”便圍在一起,張著嘴巴聽外出的人講述遠方的繁華。
工作以后,逢著周末我都要回家鄉住上兩天,曾經沉靜的小山村如今也是車來車往,村口的籃球場時常能看到孩童在追逐玩耍、年輕人在切磋球技,到了傍晚,老年人聚集在一起齊刷刷的跳著廣場舞。這一切改變,都從精準扶貧開始。
拉郎村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有充足的陽光和充沛的雨水,很適合發展生態農業。但長期以來,這些有利自然條件卻因為缺乏啟動資金、沒有發展方向而沒能得到充分利用。精準扶貧開始后,拉郎村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經過外出實地考察、多方研究后決定利用扶貧產業資金引導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回村抱團種植黑木耳,帶動群眾增收。
熬洞屯的李宗權就是回鄉創業的第一批人員之一。他成立了農民合作社,利用冬閑田大量種植黑木耳,生產出的木耳干肉厚無根,色澤黑亮,泡發后鮮脆可口、口感爽滑,質量上乘,銷售公司早早就與他簽訂了收購協議,收入可觀。他常常感慨:“若是沒有政府的引導,我現在應該還在奔波漂泊?!蓖瑫r,政府還鼓勵合作社吸收當地貧困戶到農場務工,按外出務工的工時價支付勞動報酬,實現了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的夢想。目前,拉郎村種植有黑木耳12.5萬棒,可采收木耳干約2萬斤,收入可達60萬元,帶動周邊8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圖為: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寶壇鄉拉郎村群眾在政府的幫扶下利用冬閑田抱團種植黑木耳(蒙增師/攝)
產業的發展讓拉郎村的年輕人有了盼頭,回鄉創業的人越來越多,有的養殖雞鴨牛羊,有的種植木耳、山藥材,他們用自己的雙手打拼美好生活,這片土地也用豐富的物產回報他們辛勤付出。2020年,拉郎村貧困發生率由精準識別時的47.73%降至0%,實現了整村脫貧目標。
如今的拉郎村,不僅擁有如畫的風景,還擁有一大群勤勞奮進的人。我想,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拉郎兒女定會創造出更美好的明天。(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紀委監委 郁陽平)